教你如何健康吃好魚

2012050521:14

教你如何健康吃好魚

媽咪寶貝 4月號 NO.142

採訪撰文/陳安琪
諮詢/識食達人朱慧芳
繪畫/吉娜兒

身為家庭主婦的妳不曉得有沒有發現:上市場走一遭,小時候最喜愛的美味魩仔魚已不復見、鹹鮮下飯的鯖魚越來越小尾、肉質細緻的白鯧怎麼一年比一年貴?
大魚吃小魚,人類又將大魚吃下肚,雖說魚類營養價值高,可是過度捕撈的結果卻導致環境生態受到嚴重破壞,有科學家預估,倘若濫捕未能獲得改善,到2050年人類將面臨無魚可吃的情況。請看識食達人教你怎麼愛護環境又健康吃好魚,細細品嚐漁產獨到的鮮美滋味!

達人開講!

「深海魚類富含Omega-3,不僅能預防心血管疾病,寶寶吃了更會頭好壯壯!」、「魚類肉質細緻,營養又好消化。」、「多喝魚湯有助傷口復原」……談到了吃魚的好處,身為家庭主婦的妳一定能夠洋洋灑灑列出一堆優點,可是,妳吃的魚本身乾淨安全、捕獲方式對環境友善嗎?
 
你不知道的飲食問題
海洋佔地球表面積70%以上,看似寬廣遼闊也讓人誤以為其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,現在人類為了有更多的大魚可吃,往往「捕捉小魚餵養大魚」,不但將原本的生態打亂,更加速海洋能源步向枯竭。有科學家預測,如果不能減少捕魚量幫助魚群復育,到了西元2050年,人類將會面臨完全無魚可吃的情況。因此,該如何設法保護生物多樣性,是人類當前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。
 
魚類稱呼混淆不清
妳知道嗎?其實,我們在市面上買的扁鱈是大比目魚、圓鱈是海鱸魚!識食達人朱慧芳告訴我們,由於臺灣本土不產鱈魚,所以市售鱈魚必定會從國外進口的,但目前全世界鱈魚產量銳減,因此市面上開始充斥「山寨版鱈魚」──只要牠的皮是灰色、肉質細白滑嫩、呈現塊狀……具備部份相似特徵就被稱作鱈魚。「不過這也不能說是廠商騙人啦!」朱慧芳說道,畢竟同一種魚在不同地區使用的稱呼也不一樣,但是上市場又不會使用學名和攤販溝通,所以魚的名稱自然不易規範,消費者當然也混淆不清,我們買到的魚是否真的「魚如其名」?
 
小魚v.s.大魚
所謂的下雜魚是指非主要捕撈目的而連帶被捕獲的中小型魚類,但因為牠們不是人類愛吃的魚種,所以多半會製成葷食魚的飼料,或者混入動物飼料做為鈣質來源。
 
小魚過多時,大魚數量會自動增加然後吃掉小魚,反之,當食物來源不足大魚也會自動減少,這是自然界亙古不變的平衡法則。可是現今卻演變成人們喜食大魚,所以拼命捕撈小魚去餵食,大魚數量增加的同時小魚卻失去成長機會,海洋生態系的平衡被人類的口腹之慾徹底破壞。
 
朱慧芳提醒,大型魚處於生物鏈後段,體內累積了較多重金屬物質,而且如果吃魚的目的在於補充Omega-3,其實臺灣鄰近海域豐富的秋刀魚、鯖魚、竹筴魚等生態魚也能補充和大型魚等值的營養,無論從生態或營養的角度來看,人類都沒有非大型魚不吃的必要
 
人類沒有非大型魚不吃的必要
 
鮭魚的染色危機
許多人誤以為鮭魚是深海魚類,事實上,鮭魚雖來自高緯度的北方,卻屬於洄游性淺海魚種,但現在因為野生鮭魚數量稀少,所以市面上多半販售的是養殖鮭魚。野生鮭魚會呈現橘紅色是因為大量吃進蝦子,體內累積許多蝦紅素使魚肉呈現可口的色澤,但養殖鮭魚若餵食蝦子成本過高,所以商人會在飼料中添加色素,這是為了降低成本商人普遍會使用的做法!
另一個不鼓勵大家吃鮭魚的原因──大型魚類的生長期長,鮭魚的養殖期更是長達23年以上,可是養殖鮭魚的換肉率低,約15公斤的飼料才能養出1公斤的魚肉,必須耗費太多天然資源餵食,相對來說是較不環保的養殖魚種。
 
活蝦潛藏藥劑添加的可能
當蝦子被撈起、離開原本生活的水池,會因為劇烈掙扎而拉傷背部的筋,受傷後蝦子無法存活太久,很快就會因為發炎而死亡、腐敗。說到這裡或許你不相信:「可是市場上販售的蝦都很活跳跳呀!」這正是購買活蝦潛藏的最大危機──商人為了讓蝦子多活幾天且維持活潑生猛的狀態,會在水中加入藥劑延長蝦子的壽命,而受傷的蝦子又無法從外觀上分辨,不知情的消費者就這樣買了活蝦吃下肚,長久累積將對健康造成傷害。朱慧芳提醒,離開池子的蝦無法保存太久,所以蝦子一定要在上岸後立即急速冷凍,才能在蝦肉的蛋白質未腐敗前先被凍結,確保新鮮與營養不流失。
 
沒有魚就是沒有餘!
或許是因為白鯧名稱中有個代表興旺的「昌」字,加上外形四方端正肉質又細嫩,所以喜歡熱鬧喜氣的中國人過年時餐桌上總少不了牠。但鯧魚也同樣有過度捕撈的問題,在無法人工養殖的情況下數量越來越少,但人們卻絲毫不減食用白鯧的慾望,這樣不段的惡性循環才造就現在「體型越來越小,價格越來越貴」的情況。
 

鯷魚,你不知道的美味
你是否常在異國料理聽聞鯷魚的大名,卻從未見過牠的真實樣貌?其實鯷魚是鯷科鯷屬小型魚類統稱,我們不單能在義大利、法式料理看見,也能從東南亞的魚露、韓國市場販售的鹽漬魚乾等等發現牠的蹤跡。臺灣東北角的漁港常有販售,價格十分親民!

 
美味漁產安心吃
什麼是生態魚?
以前在魚種豐富、漁獲量多的時候,人們總喜歡選擇吃價格昂貴、好吃的魚,在長期肆無忌憚的捕撈下,直至數量減少才驚覺自己對環境造成的傷害。近幾年大家對「生態魚」的概念有越來越多認識,其必須具備下列特點:
 
1. 臺灣近海魚量豐富。
2. 生長期不會太長,1年左右就能從魚卵長成具繁殖能力的成魚(生長期越短,累積的重金屬量也越低)。
3. 體型小,身長多半在50公分以下(偶爾如鬼頭刀、白帶魚這類特殊體型的魚除外)。
 
雖然有的人認為,海魚比淡水飼養魚的滋味好上許多,這是因為兩者無論是吃的東西、運動量、生活在淡水鹹水形成的肉質都不一樣,所以口感自然大不相同。至於許多人酷愛大啖新鮮鮪魚腹製成的壽司或生魚片,這樣的飲食習慣恐怕也有待修正了,雖然鮪魚屬洄游魚類,現今卻因為濫捕而瀕臨絕種,許多國家紛紛開始限制捕鮪魚的數量,只可惜成效有限。部份魚種在高經濟價值的背後存在著更多生態問題,傷害環境的代價後代子孫必須承受,購買前請務必三思。
 
傷害環境的代價後代子孫必須承受
 
1 鯖魚
鯖魚生活在臺灣沿岸一帶,屬於海洋中的次級消費者,較無重金屬的汙染又富含Omega-3。不過由於鯖魚的新鮮賞味期限不超過兩天,在市面上常見已被鹽漬的鯖魚與鯖魚罐頭,鯖魚亦可用味噌、紅麴、咖哩等方式調味烹調,只要新鮮,鯖魚怎麼吃都美味!
 
2 秋刀魚
每次去到日本料理店,你是不是會點上一條新鮮的秋刀魚,擠上一丁點檸檬汁或是搭配一小撮蘿蔔泥,立即搖身一變成為令你吮指再三的美味?秋刀魚是洄游魚類,以動物性浮游生物為主食,同樣屬於海洋中的次級消費者,富含EPADHA等高度不飽和脂肪酸及牛磺酸,是秋季盛產的魚類,捕撈對生態無害。
 
3 白帶魚
白帶魚有白魚、帶魚、刀魚等俗稱,顧名思義牠的身體呈現又長又扁的帶狀,是一種喜歡在夜間出沒的兇猛魚類。白帶魚屬於洄游魚種,臺灣因為環海的地利之便可以捕獲大量白帶魚,不過白帶魚的魚皮含有高量普林,痛風者要酌量食用。
 
4 沙丁魚
沙丁魚的撈捕漁獲量高,同樣屬於海洋中的次級消費者,所以對生態環境較無傷害。沙丁魚富含DHA,能降低膽固醇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。
 
5 吳郭魚、虱目魚
吳郭魚、虱目魚是以植物性飼料餵養,可以紓緩捕撈漁業的緊繃狀態,對環境的影響小,肉質緻密價格又可親,是每個家庭餐桌上的好夥伴!
 
6 其他
由於海洋資源逐漸枯竭,所以人們選擇食用養殖魚可以滿足需求並減緩消耗,但前提必須考慮品質和飼養環境,比方說在海裡飼養的魚類如石斑魚、海鱺魚,牠們的飼養時間長達兩三年,所以必須長期投以大量的飼料餵食,長遠來看不但對海域是一種汙染,更破壞當地海域原生的生態。
 
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,人們應該優先選擇素食的養殖魚類,舉例來說如吳郭魚、虱目魚、草魚、鰱魚等以植物性飼料餵養的魚類最為合適。現在臺灣也發展出生態養殖的漁業,以天然的方式讓魚蝦自行發展小生態系,堅持不使用藥物、抗生素,以永續的概念友善照顧自然環境,是很值得鼓勵的作法。
 
優先選擇素食的養殖魚類
 

帶殼水產,減能減碳的好幫手!
蝦子、蛤蠣、牡蠣等帶殼水產多以浮游生物或藻類為主食,不但對環境無害還有固碳減碳的效果,能吸收水中的二氧化碳幫助形成外殼所需的碳酸鈣,這些碳會鎖在殼中不被釋放,透過大自然達到神奇的減碳力量。

 
怎麼挑魚有學問
4訣竅,這樣挑選最新鮮!
1. 產地直送嚐鮮:
現在網路十分便利,家庭主婦可以搜尋有口碑的商家直接宅配新鮮漁產,不透過中間商在價格和新鮮度上都會更好。如果有閒暇時間,也不妨直接到漁港品嚐真正新鮮的滋味。
 
2. 選擇與產地合作的超市:
有些超市和產地合作,標榜販售海港直送的漁產,雖數量不多但品質很不錯,是忙碌的職業婦女可以同時顧及方便和新鮮的選擇。
 
3. 上市場的選購原則:
至於家庭主婦常去的菜市場甚至是路邊叫買的大卡車,因為沒有良好的冷藏條件所以腐敗機率高,朱慧芳提醒,開放空間該如何控制低溫保鮮是很大的挑戰,畢竟在不佳的保存環境還要設法讓魚看來水分飽滿又新鮮,背後都隱藏著使用藥物的可能,消費者不得不慎。建議在市場購買前可以遵循下列方式選購:
*即便沒有冰櫃可擺,魚體下也要鋪滿冰塊,有良好的保存環境會比較安全新鮮。
*魚新不新鮮首先要從無法掩飾的「氣味」來判斷,新鮮的魚不會有嚴重的腥臭味,而且眼睛清澈水亮、魚體有彈性、魚鰭魚鱗完整不脫落無流血。
 
4. 購蝦原則:
蝦子必須急速冷凍才能保持新鮮,倘若消費者不知如何分辨蝦子是否為急速冷凍,可以到賣場尋找冷凍蝦,只要蝦子很容易用手扳開與冰分離,就代表沒有「包冰(包裝時摻水以達到偷斤減兩目的)」,是使用急速冷凍的方式包裝。
 
品嚐漁產的絕妙滋味
孩子年幼時,朱慧芳還沒有接觸過這麼多關於生機、生態飲食的概念,所以她也和一般人一樣,以為吃鱈魚、鮭魚等大型魚刺少又營養,可是等到自己對食物有更深入的認識後,這兩種魚反而自此從家中的餐桌上絕跡了。
對優質飲食頗有研究的朱慧芳表示,雖然她本身已茹素多年,但家中可是有個「愛魚一族」的小兒子,小兒子並不會偏好只吃某些魚種,不過在孩子小的時候,因為擔心孩子被魚刺噎著,所以太多細小魚刺的魚會避免,選擇體型小、可以連骨帶肉一起吃下肚的丁香魚、沙丁魚、鯷魚,幫孩子補充鈣質。
 
識食達人的烹魚技巧
識食達人不但只買好東西,更擅長將食材變佳餚、把新鮮美味端上桌,她跟我們分享了兩個讓魚美味好吃的小妙方,聰明的媽咪妳也可以嘗試看看喔!
 
乾煎或清蒸,以一次吃完為原則
為了讓魚肉吃起來口口都新鮮,朱慧芳買魚的時候會盡量挑選巴掌大小的魚,或者一次只取部份來烹調,以一餐就可以吃完的份量為原則。萬一一餐無法吃盡,隔餐食用也不要加熱,這是因為蛋白質再三加熱會使肉質變得乾硬難吃,乾煎或清蒸是朱慧芳最常用的兩種烹調方式,不需要重口味的調味,就可以吃出食材的新鮮原味。
 
鮮美的薑絲魚湯或味噌魚湯
如果買的魚已經被切成塊狀,朱慧芳就會把加點米酒煮成清淡卻鮮美的薑絲魚湯,但如果這個魚本身的腥味稍重,會用香濃的味噌蓋過腥味,煮成味噌豆腐鮮魚湯。小朋友的味覺純潔乾淨,他們的身體擁有天生的機制,會自動抗拒苦瓜、酸菜等氣味特殊的食物,所以有時孩子拒絕吃漁產,也可能是他察覺到不對勁的氣味,家長應該要慶幸孩子有分辨食物好壞的能力呢!
 

從愛護環境角度聰明吃魚
臺灣魚類資料庫(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/index.htm)製作了一份「臺灣海鮮選擇指南」,建議家庭主婦想挑選能放心食用的漁產、從愛護環境角度聰明吃魚,可以依循以下原則:
 
1. 養殖魚>海洋捕撈魚(野生魚類已經越來越少)。
2. 常見種(量多)>稀有種。
3. 銀白色魚種>有色彩的魚種。
4. 洄游種>定棲種(前者種類少數量多)。
5. 泥沙棲性物種>岩礁棲性物種(後者種類多數量少)。
6. 不買長壽的掠食性魚類(重金屬含量高)。
7. 不買養殖的蝦、鮭、鮪(以魚粉或下雜魚為餌料)。
8. 購買養殖的吳郭魚、鯉魚(植物性餌料)。
9. 購買食物鏈底層的海鮮──底食原則。
10. 不買非永續漁法撈捕的漁獲。

 
(參考資料:邵廣昭臺灣魚類資料庫網路電子版 version 2008/11 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
 
 
朱慧芳
職場生涯從金融開始,轉型步入有機產業,後成為專職作家迄今。認為只買好東西是健康、樂活、安心的起點,致力推廣臺灣有機安全農產品。著有《從泥土冒出的有機人生》、《只買好東西》、《只買好東西吃穿用的幸福學》、《識食》等書。樂於和大家分享她有意識的飲食主張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good-ies